发布时间:2025-10-15 17:03:31    次浏览
无意替房市辩解,但作为实体经济中的一员,如果我们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那一定是因为当初没好好活!这样的食品加工厂,20年来始终如一的用地沟油,它不死谁死? 这样的服装厂,20年前给别人代工,20年后还是代工,它不死谁死? 这样的设备厂,10年前官网是这样,10年后还是这样,它不死谁死? 这样的管道厂,企业文化就是喝鸡汤,一喝10年,它不死谁死? 这样的钢铁厂,发现房子赚钱做房子,发现游戏赚钱做游戏,它不死谁死? 凡是一朵小浪花打过来就扑通淹死了的,都是当初来钱来的太容易的!站在风口飞起来的猪,早就忘了自己是一头猪,它不会想到风停了会不会摔死,它不会给自己造一双翅膀。飞起来了以为是自己本事,摔下来了就怨天尤人;这种不叫做企业,这叫投机、倒把! 如果房价还是处于20年前的水平,难道人力成本就不会上升?难道购买者就不会越来越挑剔?难道市场竞争者就不会越来越多?难道国际巨头就不会张开血盆大口?如果一个企业的营销部等同于销售部,研发部等同于山寨部,美工只干些P图的活,财务部永远是大爷,管理人员工资吊打一线技工工资,那就不要谈什么创新,谈什么营销,谈什么技术,谈什么文化,谈什么第一第二,你什么都不是!能活着,要么是因为市场存在大量空白,要么低价血杀,要么国家补贴,要么关系户,要么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一旦市场紧了,政策严了,关系断了,立刻打回原形!不去探究一个企业的成长史,只是站在外部环境的角度看待它的生死,就是耍流氓!很多实体经济的死掉,从它诞生的那天就注定了。他们不是没有创新的能力,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不是没有改变的能力,但是没有动力!他们从诞生的时候,就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赚钱有什么不好?当然没什么不好,企业就是要赚钱,但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的话,还不如倒掉的好!因为这些企业不产生价值,只生产垃圾!你可以跟他们谈上市,谈补贴,谈炒房,那都是圈钱的好手段!但你去跟他们谈工匠精神?搞笑呢!工匠精神他们只会在宣传时用,平时只有工匠,没有精神。谈管理创新?恐怕只有洗脑创新,却从不对员工忠诚!谈营销?好吧,电线杆小广告的各种变异版、升级版而已! 拜托,这些企业如果要倒闭的话,就赶紧地,给一些好的企业挪挪窝。别急着把锅甩给购买者!“当购买者只贪图便宜,而不在意品质的时候,只会让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走向共同死亡!“ 听着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确实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当你的价格比别人高时,你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真的形成了可感知的区隔了吗?然而实际情况是,多数时候购买者都是花钱当了冤大头!很少有真正尊重消费者的企业,他们只是尊重消费者的钱!所以这些企业觉得自己伪善的笑容就是服务,觉得那些毛病百出的产品就是匠心精造,去你的吧!如果这些企业真的从内心尊重购买者,就会发现可以改变的东西有很多,最起码一本产品说明书就不会写的像天书,或者可以像他们的产品海报一样,非常漂亮,非常有创意,让人可以愉快的理解。这会增加多少成本吗?不会,只看你有没有这个心! 公对公采购中的贪腐才是硬伤真正意义上的劣币驱逐良币大多发生在对公采购上。企业作为一个群体性组织,在反应机制上,极容易出问题。如果连一个甲方企业的仓管员都想顺走乙方几包烟,那这个企业能买到优质产品的概率几乎为0!理所当然式的全企贪腐,会形成坚固的利益同盟。试想一下,一个企业的技术、采购、生产、仓管甚至保安都在抱怨新供应商时,优质替代者能够介入吗?恐怕连企业的最高决策者都无法左右。这是一个死循环。断奶期,该活的总会活,该死的救不了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是生在红利下,长在红利中,但终有一天是要断奶的。与其抱怨大环境不好,不如大大方方的唱一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红利》,好好想想出路。分享几家规模不大,但很有意思的小企业:1、苏州苏一精密定位夹具 这家企业做的是柔性定位夹具,不到100人,却可以将产品出口到欧洲、北美。注意,他们的产品可不是什么衣服玩具,是精密夹具!没有极高的技术保证,是做不到的!这家企业最有意思的是工程师负责制,其他部门只能服从或配合工程师的想法。他们的总工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觉得咱们厂一直没倒掉的原因就是,我从来没想过把企业做到多大!“2、老三早点 老三早点只是一家早点铺子,不是什么连锁早点铺子,不是很大的早点铺子,只是一家40多平的早点铺子,在福州台江区仓霞(现在不知道那个地方拆了没有)。他们家,同样的大米粥,什么其他材料也不放,根据稀干程度,就能熬出4锅。喜欢吃稀一点的,喜欢稠一点的,都能找到所需。这在早餐店中,是我没见过的。3、三明某线面作坊 线面是福建的一道传统食品,产品本身很难做出花来。但这家作坊却另辟蹊径,将线面加工的过程拍摄成艺术照片,印刷在产品包装上,构成了独特的竞争力。这种营销方式也给了很多传统行业一个启示,让设计本身成为产品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在宣传时,让你看起来更美而已。